栏目名称
联系我们

电话:13843222800 

微信:cuiyongtaiji(武医太极崔勇) 

微信群:崔勇太极研修院交流群 

QQ:350704676 

邮箱:350704676@qq.com

邮编:132021 

QQ群:331731266(崔勇太极研修院交流群)

请您详细了解陈氏太极拳
发表时间:2018/03/15

 

请您详细了解陈氏太极拳


一、 太极的涵义


    太字原为大字。古人为了表示比大更大的意思,便在大字底下加一点,成为太字。含义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比如,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极字的原意是房屋中间顶端的顺房之木,在温叫脊檩,含义是最高、最巅、最上。这是太极的字面意思。

 太极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哲学概念。要弄清楚太极的涵义,必须知道什么是无极。因为太极本于无极。古人认为,未有天地之时,宇宙混沌有如蛋。这就是无极。无极之境充满真气,是静止不动的。太极乘气动而阳,动极便静,静而生阴。于是就产生了万象万物。《易经》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又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是变化,就是说,太极一动,阴阳就产生了,阴阳一合,日月就分出来了,清气上升而为天,浊气下降而为地,天、地、风、雷、水、火、山、泽等等自然现象都产生了。太极的哲学概念就是自然界无所不包的宇宙法则法理。所以,阴阳转化就是太极。 

太极即太虚。“太”有极其至大之意,“虚”有空虚无物之意。太虚为空空之境,真气所充,神明之宫府。真气之精微无运不至,故主生化之本始,运气之真元。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太极拳就是在符合阴阳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的一套刚柔相济、内外相合、上下相通、快慢相兼、形意结合、顺逆缠丝等阴阳相合的动作套路,阴阳相合而为太极,所以将这套拳称之为太极拳。 

二、 太极拳的源流 

    当今已风靡全球的太极拳,虽然流派纷呈,但却共出一源,都是由发源于河南焦作市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衍变而来。太极拳的创始人就是陈家沟的陈氏第九世主陈王廷。 

陈王廷参考当时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拳经》、道家的《黄庭经》、中医《经络学》,并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在家传武功的基础上,采百家之长,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老少皆宜、闻名天下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甚盛。当地流传着;“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的谚语。传至十四世陈长兴时,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二路(又名炮捶)。陈长兴还打破家规,教出了第一个异姓徒弟(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此陈氏太极拳开始走向全国,并逐渐演化出杨氏、武氏、吴氏、孙氏等各种门派。 

三、陈氏太极拳的特点


(一)练拳须从无极始


      修炼太极拳应处处结合太极阴阳之理来修炼。太极由混沌无极而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是通过阴阳的变化,化生出自然界万事万物。因此,修炼内功和拳术时,必须从无极入手,由无极而太极,然后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合一而返无极。无极象始,无极象终。修炼方法一是要专练一个时期的无极桩,或每天坚持练一个小时左右的无极桩。二是每次练功练拳须从无极开始,由静生动,自无生有,练毕回归无极静站片刻,再练下一趟拳。

三是每一式、每一动、每一圈均有无极始,再松回无极,式式如此,圈圈如此,修炼无极就是修炼静功、内功,在静修中培养丹田混元气,也就是化生先天太极之气。不修无极,难成太极。 

(二)练拳似练桩功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练内功、练桩功的过程。功夫来自桩功,慢练出真功,活桩有奇效。各拳种都非常重视桩功的练习。太极拳是内功拳,尤其注重桩功的修炼,不仅有专门的桩功修炼法,如无极桩、混元桩、采气桩、开合桩、虚实桩、八法桩、九宫桩等,而且将桩功修炼法融进练拳之中,使练拳就是练桩功,练桩功就是练拳,即拳功合一。桩功分定步桩和活步桩两大类。定步桩又称静桩功,活步桩又称动桩功。

无极桩是定步桩,练拳是活步桩,拳架套路是各种活步桩的组合,所以太极拳又可称之为太极桩功。因此,行拳走架时要用桩功的思想、桩功的方法来修炼,易慢不易快,易缓不易急,式式是桩,处处是桩,静是定桩,动是活桩,开合是开合桩,转换是虚实桩,进、退、顾、盼、定都是桩。进而推手修炼也是桩,以静待动是定桩,顺势化发是活桩,能如此,则事半功倍也。 

(三)练拳似画太极图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描绘阴阳太极图的过程。太极是螺旋运动的环形混元体,通过旋转开合达到阴阳的变化。万物运动皆依此理,太极拳也不外乎此理。拳术套路中贯穿着各种螺旋缠丝和环形开合的动作,其实就是不同方向、不同方位运动的太极图。一动一静无不符合阴阳太极图之法像,一开一合无不都是缠丝混元圈。时而画平圆太极图,时而画立圆太极图,时而画螺旋开合太极图,时而正画,时而斜画,处处似画美丽的太极图。画图时必须与意气结合,使太极图像与意气运动结合起来,以至于只要一想太极图像,意气神形就会整体统一地描绘该太极图。同时凭着肢体描绘的感觉,再去练神、练气,进而使意、气、体三者紧密结合,逐渐进入不知有我,惟有太极图像的境界。 

(四)练拳似休息 

    “练拳似休息”是讲:练拳练功要求心神安静专一,全身内外周身协调。练拳的过程就是静养休息的过程,全身内外不得紧张,处处筋肉放松,做到心静安神。太极拳具有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愉悦心情、松弛神经的功能,是一种调养身心的养生运动,而不是疲劳身心的体力劳动,应当是越练越舒服。 

“练拳似休息”的思想方法既符合万物顺序自然的法则又符合养生之道,也是一种脱规矩而合规矩的练法。练拳时,全身内外、上下、左右、四肢全体、大脑思想全部放松松开。松则气通无阴力,心不外想,神不外游,目不外视(也可两眼微闭),耳不外听,忘却鼻息,随意漫行,无拘无束,只在意不在形。所以练拳练功是一种养精、气、神的过程,通过练功达到神经细胞的休养,从而保持全身的活力。 

(五)练拳似练丹田功 

    练拳的过程也是练丹田的过程。太极拳是内功拳,全在于丹田之功,以丹田之气发动肢体运动,才能真正练好太极拳。所以古人说:“练好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都不怕。”丹田功有两种练法。一种是静练,即意守丹田,这是过去道、儒、释三家常用的方法,称之为修真炼丹。一种是静动练,即气沉丹田和丹田呼吸,这是过去练内家拳的人常用的。丹田呼吸是指丹田自然呼吸,是练先天之气,故又称先天呼吸,气由此集散出入。拳书言:“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动与静合屈伸就,缓应急随理贯通。”丹田一呼一吸即为哼哈二气。练功时,意达丹田后,阴阳便会相合,加上哼哈二气一呼一吸,丹田混元气就逐渐发动,再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推动肢体筋骨肌肉,产生拳术运动。 

一般来说,丹田功是单练的,须在丹田功(内功)基础上再去练外功(拳术)。陈氏太极拳汲取了上述两种练法特点,形成了意守丹田、丹田呼吸和丹田内转相结合的红尘,不仅可单练,又可结合拳术练。静、动、内、外同时修炼,拳功合一,事半功倍。即拿住丹田练功,拿住丹田练拳。无极开始,先三性归一静守丹田,待丹田气满充实后,即自然呼吸发动,意想开则气发于丹田充达全身而肢体开,意想合则气收归丹田敛入骨髓而肢体合。开即放,合即收。意想转圈时,则丹田内转,气亦转,发动肢体同时转。如此开合鼓荡,聚散收放,循环周流,越练丹田之气越充盈、越满足,充塞周身,舒张肌肤,犹如充满了气的皮球一般,在旋转,在滚动,不知手舞足蹈,惟有丹田在吞吐呼吸和内转。丹田气越足,则周身气力和内劲越大,练拳如同生龙活虎。 

丹田是练精、气、神之窍位,分上、中、下三丹田,又有五丹田之说。上丹田在眼眉间祖窍深处,中丹田在脐与命门之中间,下丹田在会阴穴深处,前丹田在肚脐神阙穴,后丹田在两肾中间命门处。上丹田主练神,中丹田主练气,下丹田主练精,后丹田主练精气转化,是内气出入之门户,前丹田主练神气转化,是心神、肾志交通之门户。练功练拳时,这些丹田都会在发生作用。待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下丹田则沉重如山,注神于中丹田则得中和之道,凌神于上丹田则至虚至灵。 

(六)练拳似自我按摩 

    练太极拳的过程亦是自我按摩的过程。古人称之为“气血周流自按摩”。当练到丹田能自发地一呼一吸,混元气能鼓荡发动时,即腹内松静气腾然,促进了腹肌伸缩和膈肌升降活动,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肠、膀胱、脾胃、肾脏等内脏器官的作用。当练到会阴下丹田能自动

地一伸一缩,而且发热跳动时,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门括约肌的作用。练拳时旋腰转脊,两腰抽换,命门与肾发热,起到了自我按摩两肾与命门的作用。胸腹开合折叠,运化胸中太和元气,调节了胸、腹腔压力,起到了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肾五脏的作用。周身十八个关节小球的螺旋缠绕,起到了伸筋拨骨,舒缩肌肤、血管、神经,滋润骨膜、灵活关节的自我按摩作用。当练到身上发热、或筋肉跳动、窍位发热发胀或跳动、热流串动、甚至热气盘旋全身时,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肤、筋韧和穴位的作用。另外,松气震脚所产生的颤震,松气放劲所产生的颤抖,一松一紧时的收敛和充张,以及眼神的收放与顾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 

(七)练拳似吐纳换气 

    练太极拳就是在练吐纳术,练功练拳的过程就是吐故纳新、采气换气的过程。古人说:“开合即为拳经。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开合是由内而外的开合,是意气开合带动肢体内外、脏腑经络、筋骨肌肤的开合。开合其实就是吐纳,就是呼吸,就是收放,就是内气与外气的出入

交换。首先是丹田开合。拿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哼哈二气就是丹田的一呼一吸、一开一合、一吐一纳。呼吸往来气通周身,从而带动了全身之气的开合呼吸吐纳。再进一步,周身内外、脏腑器官、经络窍位、肌肤毛孔也都在开合呼吸、吐纳换气。一开气开、窍开、百脉开、肌肤开、毛孔开;一合气合、窍合、百脉合、肌肤合、毛孔合;一呼气呼、窍呼、百脉呼、肌肤毛孔皆呼,排出体内浊气;一吸气吸、窍吸、百脉吸、肌肤毛孔皆吸,纳入清新氧气,甚至眼、耳两窍都参与吐纳换气。这种由丹田先天自然呼吸法形成的周身一家的吐纳呼吸机制,能更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垃圾,增强细胞再生能力,营养内脏组织器官和肌肤骨骼,培植太和元气,涵养浩然正气,充实混元内气,增强卫气能量,形成护体气膜。不仅能防病抗疾,而且能延缓衰老,还具有抗击打能力。 

(八)练拳似调剂阴阳 

    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平衡阴阳,转换阴阳,调剂阴阳的过程。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世界上任何事物,包括人体本身,都由阴和阳两方面组成的对立统一的太极整体。“道”是关于世界本原和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太极即为阴阳之大道。太极拳是太极中之小

道,是调剂人体阴阳的方法。阴阳平衡,在体则气血两旺,身体健康;在用则周身稳固,不惧他人推撞。偏阴偏阳,在体则气血不和,身患疾病;在用则顶瘪丢抗,受制于人。从事物属性来看,“天为阳,地为”,故上为阳,下为阴;“水为阴,火为阳”,故血为阴,气为阳;肾水为阴,心火为阳;柔为阴,刚为阳。从事物运动来看,动为阳,静为阴;开为阳,合为阴;虚为阳,实为阴。所以练拳时,必须阴阳相合,上下相随,气血调和,心肾相交。必须阴阳匹配,左右对称,高下相召,屈伸相应。必须阴阳各半,刚柔各半,虚实各半,不可过阴、过

阳、过实、过虚、过刚、过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必须阴阳互为其根,转阴成阳,积柔为刚,由静生动,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开先合。而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开中合,合中开;静中动,动中静,虚中实,实中虚;柔中刚,刚中柔。阴阳互济,太极为真。 

(九)练拳似舒通经络 

    练拳的过程是气满开窍通三关,以意行气通经络的过程。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存联系的有机整体。经络遍布全身,是人体气、血、津液运动的通道,有如网络一样联系周身,将人体所有的内脏器官、孔窍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紧密地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

体。而且又有阴阳之分,各有所系和循行位置,宛如一阴阳太极球体。经络具有通行气血,营卫全身,温养脏腑组织器官,濡利筋骨关节,调节阴阳平衡,抗御外邪和保卫机体的作用。太极拳混元开合、螺旋缠绕的环形运动,完全与经络的走向交接规律、表里相合关系以及循环流注次序相一致,如环无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如立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任督两脉循环周流;平圆混元圈运动时,气沿带脉环绕盘旋;环形双分开合时,气沿冲脉环周流行;而又同时沿手足阴阳十二经络循环周流。开时,太和元气胸中化,由内向外,沿手三阴从胸开至手,与手三阳交;合时,由手三阳返回,从手走头与足三阳相交,并一起从头走足下交足三阴,再从足走腹而相合,复又交手三阴。如此交接循环,周流全身,疏通经络。这是气满开窍自周流,无须专门导引,只要在行拳走架过程中,做到用意不用力,螺旋缠丝,混元一圆即可达到阴阳循环、疏通经络的目的。 

(十)练拳似在气中游 

    练太极拳好比是在空气中游泳一样。太极拳是意气运动、肢体运动、外形运动、拳术运动,其实是内部心神意气运动的结果。当练到内气流动与肢体外动相一致时,这才叫内外合一,就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我之为身,身之为我,惟有意气在流动。意开气亦开,意

合气亦合,意转气亦转,意升气亦升,意降气亦降,意动全身内气都在动,这才叫周身一家,就会感觉到“虚而灵、灵而通、通而变、变而化、化而虚空、空而飘缈”之内景,飘缈欲仙,似脱胎换骨一样,手虚、脚虚、身虚、心虚、意虚、神虚,处处虚灵。此时内气与空气融合

为一体,如同在空气中游泳一般,进退沉浮,左右盘旋,忽上忽下,一片神行。修炼至此感觉,是最佳状态,是高级运动的享受。 

(十一)练拳似修心养性 

    练功练拳是修心养性、静养身心的全过程。求无极、养内气、练桩功、调阴阳、通经络、运开合、吐故纳新、丹田用功,这些都是与修心养性分不开的。人有三宝精、气、神,又有七情和六欲。三宝无损身健康,三宝有损则生病,耗尽即死。人在幼年,不受七情六欲之忧,可以

保持人身先天之三宝。到成年后,眼、耳、口、鼻、舌、心、意等七窍的活动逐渐增多,太过了则精、气、神三宝逐渐有所损伤,导致阴阳之气不平衡,阳衰阴盛,身体渐衰,抵抗力减弱。若受到六邪外感与七情内伤,就会生病。六邪外感首先是风,一风可生百病,由皮肤毛孔侵入肺,再传至其它各经脏腑。受风后极易感受其它五种邪气,亦可同样传至其他各部位,产生病症。内伤之七情都是由气引起的,一气能生百病,气不顺则血凝,气血不通畅,滞于何脏,何脏即生病。所以要外避风寒内避气,修心养性保三宝,即以修心养性之法来静养三宝、炼化三宝。修心养性,全凭心意用功,锁心猿,拴意马,四门紧闭(指眼、耳、口、鼻),静心修炼。意者心也,心者神也,神者性也,四者为一体也。心神意性贯身中,使精不离位,气不离体,神不离身,养精养气养神,此为静养三宝。眼为见性,耳为听性,心为勇性,三性合一为灵性,静养灵根气化神,养灵养性见天真,使神向下走,精向上行,练精化气,练气化神,此为炼化三宝。气血全身通畅,三宝复亏不愿,既可祛病养生,又能延年益寿,打拳自有威力。同时,修心养性的思想和方法要贯串到人的整个生活中去,十年修炼,十年养气。 

(十二)练拳似天人合一 

    修炼太极拳是使天、地、人三才合一的过程。太极是天地阴阳之大道,太极是化生万物之祖气。道即气,气即道,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包罗万象。太极拳是小道,本于太极阴阳之大道。修炼太极,不仅要修炼拳术之小道,还要修炼太极之大道。道无止境,修无止境。用大道思想来修炼人体自身阴阳,修炼人与人、人与事、人与自然的相互阴阳,不断完善自我,超脱自我,升华到与天地同在。修炼时,要将自身小太极融于天地大太极之中,逐渐达到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境界。动静开合犹如天地阖辟,静则似天地合壁之混沌,动则似轰隆一声天地开。开则人与天地同大,合则天地与人同小,转则似日月乾坤螺旋环绕。站立如顶天立地,好像头顶于天而足踏于地,上天、下地,人居其间,上、中、下一气贯通,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气化循环亦同天地,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气化循环。心属火为阳,肾属水为阴,以心意之阳下降肾宫,温存守之,心肾相交,水火升降,犹如天日之阳下照江海,阴水得阳火照煦,则化气升腾,云行雨施,泽被大地。升降收放亦连天地,长则清气上升通天阳,降则浊气下降入地阴,收则采收天地日月精华之气,放则内气与外气融为一体。另外还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时制宜修炼。 

                                                    四、陈氏太极拳与养生


    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说:“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一千八百多年以前,华佗曾编选了“五禽之戏”作为健身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人犹户枢不朽是也。”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个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

外,还要配合均匀的深呼吸与横膈运动,并且特别要求人们在打拳时,尽量做到“心静”,精神贯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的活动与改善。 

一)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要求体松、心静和意识主导,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机制的转换。习练太极拳时可使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活动处于兴奋状态,使大脑皮层的其它区域因负诱导作用而处于抑制状态,所以人们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习练太极拳可以变换大脑皮层的兴奋区域,从而使大脑得到较好的调节和休息。同时亦可以降低疾病在大脑皮层引起的病理兴奋,有助于被疾病病理兴奋所抑制或衰退的功能得到兴奋,使病状逐渐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较好的健身、袪病的功效。 

(二)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特别强调以内中轴引动腰脊,依次带动关节,使人体内外进行轻松、慢、圆的整体运动。这样腰和四肢都得到良好的刺激,增强其柔韧性、协调性和力量,将人体筋骨肌肉连的又有弹性又有力量,加强了关节和骨骼的固定性和平稳性。另外,还会使毛细血管和毛孔畅通,

分泌、排泄、湿润,从而使皮肤松柔、细嫩、光滑、红嫩而有弹性。太极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式,使骨骼、关节、肌肉得到系统全面的锻炼,使骨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规律。骨骼变得更加坚固,从而提高了抗折、抗压、抗扭转等性能。 

(三)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运动的腹式呼吸,可以加大隔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肠胃能起到自我按摩作用,提高肠胃的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改善人体内部的物质代谢,提高人体健康水平。太极拳的动作要与呼吸配合,日久自然气贯四梢,呼吸变慢,膈肌收缩和舒张能力提高,增大肺

活量,防治各种慢性肺病。 

(四)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由于太极拳使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当骨骼肌松弛时,静脉学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减轻心脏负担,毛细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加,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

相应增加,促进了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新陈代谢起促进作用。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可以使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增加,加速主动脉排空,还可以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有效地降低血小板粘聚性,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元含量,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到活血化淤作用。还可

使心机纤维增粗,心壁增厚,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口径变粗,心脏容量和每博输出量增加。 

太极拳运动作为缓和型的有氧练习,可以促进机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下降,因而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五)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是按照人体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通过经络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经络畅通则身体健康,经络不通则生疾病。太极拳的本目的在于练就充足的内气,并运行内气贯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通大小周天,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六)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微循环的影响 

    微循环是沟通人体微动脉和微静脉循环的桥梁,是细胞和组织间物质交换的体液循环系统,是生命进程正常运行的基础,微血管运动可以起到辅助供血及回流作用,被誉为第二心脏。微循环体液流量和人体器官组织代谢水平相适应,微循环效果良好,使人精力充沛、机能旺盛、

健康长寿。微循环功能产生障碍,是器官功能低下和衰竭的重要原因。 中科院14位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太极拳锻炼可以使甲襞综合积分值有显著性改善(主要指流态和红细胞聚集程度),打太极拳时是否熟练和放松对于改善微循环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太极拳锻炼可以使人在环境温度较低时有效改善人体末端微循环状态。正确运用意念可以提高改善人体不同部位的微循环状态。提高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起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七)打太极有助控制血糖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调查显示,患者在完成12周的太极拳练习后,数据显示已降低了长期性血糖控制的检测值A1C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浓度水平。调查还显示,打太极拳可以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心肺的健康,还可以有效改善葡萄糖的新陈代谢。 

(八)青少年练习太极拳的好处 

    一、正骨骼。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等病

症。 

    二、宣肺。太极拳要求动作与呼吸配合。久而久之,肺组织得以锻炼而肺活量增加,免疫力改善,也就少患呼吸道疾病。 

    三、健肠胃。太极拳迈步如猫行,松沉安舒,动作如螺旋又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会肌肉酸痛、大汗淋漓、口渴难熬。而且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扩大,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使食欲增进、消化机能加强。对便秘、痔疮等疾病也有疗效。 
   

    四、促循环。由于太极拳重视呼吸配合,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肺部活动的同时,必然会促进血液循环。再加上饮食合理,少食盐,减少精神压力,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就会少患及改善。据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调查,常打太极拳者平均血压13..1/80.5

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动脉硬化指标太极拳组为39.5%,一般老人为46.4%。 

    五、利脑养性。以陈氏传统太极拳七十四式为例,锻炼者完成七十四个动作的过程,就是大脑记忆锻炼动作的过程。且练拳者全神贯注、从容不迫、以柔克刚,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验。太极拳锻炼对失眠、忧郁、烦躁等也有一定疗效。

(九)都市白领与太极拳运动 

    由北京易普斯企业咨询服务中心联合《财富》中文版最近对1576名高级管理人员做了一项健康调查,调查显示:近70%的高级管理人员感觉自己当前承受的压力较大,其中21%的人认为自己压力极大。 

世纪人才系统公司的职业咨询师白玲说:去年一年间有200多人找她为工作“看病”,其中35岁以下者占86%,三资企业的占49%,中高层管理人员占40%。这些数据表明,白领的职业困惑太多。 

调查结果表明,男性白领与女性白领在较多出现的诸如“容易疲倦缺乏精力”、“与家人或朋友的沟通越来越少”、“容易忘事”等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但在情绪反应上却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白领“感到迷失”、“容易忧虑、发愁”和“易急躁、发脾气”“神经敏感”“失眠”等方面的反应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显著。 

长期处于承受超负荷的压力,就会耗尽恢复元气的能力。中医上很早就有“抑郁成疾”“气滞血淤、肝气不舒”等说法,导致很多种疾病的发生,主要病症有: 

    一、压力大会引发精神上的疾病:如抑郁、亚健康等,其表现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后悔,对过去很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来,不愿见人,把自己封闭起来等。 

    二、严重的精神压力会引发身心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疾病等病症。 
   

    三、压力过大最大的危害是会造成免疫体系紊乱。研究表明,极端和长期的压力会降低血液中的血小板,从而使人容易受到疾病的困扰。如肺炎疫苗在长期压力下会失去免疫的效果。 

    四、压力大会损伤大脑。压力大的人常常感到精神紧张或失眠,同时大脑无法正常运转,最终会出现剧烈的头痛、记忆力丧失等不良反应。因为随着激素在身体里的急剧上升,会使人的大脑出现问题。 

    五、压力大损害皮肤。压力导致的激素在通过皮肤表层释放时会引起粉刺、皮疹和发痒的斑点等现象。其中一些人的皮肤会变红,而另一些人的皮肤则会变白,在极端压力下,还可能诱发麻疹或牛皮癣,从而使皮肤的状况越来越糟。 

如何解压? 

太极拳是最好的解压运动! 

    太极拳属于中华武术的范畴,也可以说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之一。白领阶层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达到解压、养生、祛病的目的。 

太极拳以松静养气、通络为主,也可以说以放松、调整周身气血为主,有修心养性之功效。所以为了养生,调整气血的运行,恢复体内的正常循环,以练太极拳最为适宜。 

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是“放松","气道通畅"。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调则周身气行,在练拳时要配合呼吸配合开合等。每次练拳下来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身体微微出汗,增加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缓解了精神压力,并起到了健身功效。 

太极拳充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有养生健身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不但能提高人的文化品味,也会在艺术的熏陶中缓解紧张的身心。 

(十)太极拳是最好的化妆品 

    年轻人为青春痘而焦躁、中年人为出现皱纹而发愁,用什么样的化妆品能使皮肤更显年轻?北京广安门医院皮肤科医生宋坪认为,太极拳运动就是最好的“护肤品”,它能有效地改善肤质,健美肌肤。 

宋医生介绍说,经常参加太极拳运动可促进微循环,使皮肤得到更多的营养,增加皮肤吸入氧气的能力,这对皮肤保养十分有益。另外,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机体新陈代谢较快,皮肤中的皮脂腺和汗腺分泌旺盛,用利于皮肤中的废弃物排出,使皮肤变得更光滑,特别是运动后大量的汗液,能起到清洁皮肤的作用。同时,能够调节情绪,保持身心愉悦,达到由内而外的美容效果。 

(十一)太极拳活动对老年人有三大健身作用 

    1、 增强抵抗能力 
   

    人体健康,首先需要抵抗力和免疫力人到老年抵抗力更弱。但如果能坚持太极拳锻炼,那轻灵、柔和、连贯的各势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各部位得到充分的锻炼;深长的腹式呼吸,“气沉丹田”的运作,可加强膈肌运动,促进心、肺、肠、胃等内脏器官的机能活动;以及用意不用

力的意念引导,能使人精神集中,不起杂念,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实验证明,经常坚持打太极拳的老人,血管弹性增高,神经稳定性增强,更能适应外界刺激。 

    2、 减除老年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了,在岗时的热热闹闹、说说笑笑的环境没有了,伴随而来的是失落、孤独;长期的焦虑、忧虎会由心理障碍引发抑郁症,是药物难以奏效的。可参加太极拳活动的老人,在练习场上可以结识许多新朋友,大家来自各行各业,聚在一起谈天说地,互帮互学,温馨的

环境、舒畅的心情,再没有孤独、失落之感。 

    3、 延缓衰老期 

    有关专家对3000多名长寿老人进行调查证明,科学用脑能延缓衰老,懒惰的人会导致早衰。习练太极拳对大脑有保护和开发作用,因打拳时思想高度集中,以意导气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修复神

经系统的平衡。 

  俗语:“人老先从腿上老。”到了老年,骨骼的含钙量减少了,骨质疏松,腰酸腿疼,行动迟缓。坚持太极拳练习,它要求立身端正,步法稳健,关节屈伸灵活,会使人养成良好的体型,锻炼出有力的下肢,培养灵活、柔韧、协调的素质,对防止衰老有积极的良好作用。 

    好处一:增加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太极要「心静意定」,练拳时必先令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将协调全身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交由中枢神经系统(意定)执行,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好处二: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缠丝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好处三:改进柔韧度、肌力及肌耐力——太极拳多以慢速走圆及弧,配以屈腿半蹲式运动,加上重心交替变换,运行动作又多搂、拗、绞转,使各肌肉的肌力及肌耐力得以提高;再配合多方向及大幅度之活动如下势、蹬脚等式子,能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好处四: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逆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好处五: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丹田内转而产生自我按摩的作用;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总之,经过中西方多面的科学化研究证实,长年修习太极拳能对各
种慢性病,如:神经衰弱、高血压、心脏病、消化不良、风湿关节炎、糖尿病等等有着一定的医疗作用。 

(十二)太极拳有益智健脑的作用 

    (1)练太极拳能在大脑皮质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而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练太极拳时,要求精神贯注,意想小腹(即意守丹田),排除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它

使大脑皮质功能区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一定区域),而其他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起到健脑强身作用。 

 (2)练太极拳,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影响。练太极拳时呼吸较深,可对植物神经系统的机能发生影响(据上海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动物实验证明,呼气时副交感神经兴奋,吸气时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可使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紊乱得到调整和改善。 

(3)练太极拳还有利于提高人体动作的平衡性与协调性。太极拳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衡性要求较高,这对神经系统是一种锻炼,有利于平衡和协调动作的发展。

五、陈氏太极拳的修心养性价值


(一)贵自然 陶冶人的和谐观念


    太极拳阴阳学说是东方的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认为自然界周而复始,由无极而生太极,阴阳对转,化生万物。其核心是"天人合一"观,强调人与自然同样对应,人身一"小太极",自然一"大太极",两者应当和谐。 

     太极拳正是以"道法自然"为指导思想,诸多要领合起来的整体要求,符合人的生理,符合运动规律,符合自然,符合道德原则。 
    首先,太极拳从技术上要求松净自然,无拘无束,"全身处处毫无牵制","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胸部微含而宽舒自然,"无使有凹凸,无使有缺陷";运行中,"调息绵绵",呼吸要顺其自然,行拳要圆活流畅,随屈就伸,做到"屈伸开合听自由";运动中以意导动,遵循自然而不任意作为。 
太极拳先哲陈鑫说:"打拳皆随天机动宕,太极原象皆自吾身露","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因为私欲作怪,人往往以小我为我,私欲才会带来烦忧、困惑",太极拳主张以"天人合一"为"诚明",提高道德修养。使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空明的"无人之境"的心态,与大自然静静地进行心灵交流,这种和谐不仅可以排遣忧虑、忘掉烦恼、抛却浮躁,还可使人的身心升华一种轻松自如的境界,对陶冶人的风仪、格调、内在心境是颇有裨益的。 

    太极拳在行拳中还强调"中正","不偏不倚","无过而无不及"的适中,讲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柔中寓刚、动中求静,阴阳相生,浑然一体,达到一种中和的完美。把人的和谐观念纳入一个新的框架,使人们在成功时谦虚谨慎,在苦难中坚韧不拔,以柔弱胜刚强。 

(二)求虚静 培养人的最佳情感 

    《太极拳论》开宗明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将这样一种虚静理念注入运动技术之中。练拳前首先要入静,做到心静体松,"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陈鑫太极拳论》),使人的身心处于极宁静、极松脱的状态。太极拳要"心静用意",在运动中把精神和意念贯注于一招一式之中。 
真正进入虚静则被视为练太极拳的高级阶段,即"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把各式各样的动作意念皆归纳为一动一静的现象,再专心一意的作由动而静、由实而虚。使我们的意志集中在求静的一点上,去影响动作,才能越练越纯静,做到"心中无一物,极其虚灵","敛入脊

骨,要静"由此,"性以静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测"(《陈氏太极拳图说》),最后达到"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高级阶段。 

在摆脱了激烈竞争、紧张节奏的工作后,练太极拳而进入一种无干扰,无欲念的宁静之中,会获得清心悦目的最佳情感,去感知人生的另一

面。 

(三)重养气融健身、修心于一体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阴阳之气充塞于宇宙间,也存在于人类自身,天地为一气流行,故天人相副,彼此感应。 
从养生学的角度,气被视为生命之本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之则
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长生之要,以养气根"(《天隐子》)养生之大,在于爱气。太极拳集技击,养生,哲理于一身,从实践到理论,从观念到方法,都十分关注于气,注重运气,练气,养气。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呼吸要匀,细,深,长,自然和,"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尚属气息的调养运行。 

    太极拳的气做了精到的开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这里气指正是心意,精神,使气如九曲珠遍至全身,无微不到,并非以力使气,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正是这种主观精神,心境贯于行拳之中,太极拳才会达到"外示安逸,内宜鼓荡"、"气如车轮",做到"心为令,气为旗",才会"牵动往来气贴背"、"腹内松静气腾然"。 

    太极拳绵亘不断地运动中动中求静,气遍全身,"随势扬气"。把人的心理--生理--人生哲学连在一起,把心理平衡--延年益寿--生活情趣融成一团,人生哲理与太极拳的养气全神统一起来,哲学为太极拳提供了宇宙观,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太极拳为人生哲学提供了具体实践方

式,实现人的身与心的两个健康,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修心养性的体育形式。 

、陈氏太极拳—养生为本 技击为魂 

    传统太极拳以“养生为根本,技击为灵魂”。当今习练太极拳的人很多,但有些人停留在健身这一阶段,难以领悟太极拳的技击作用。究其原因,不外乎没有明师指点。“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习练太极拳亦是如此,只有明了太极拳理,并按正确的步骤练习,方可登堂入室。 

  陈氏太极修炼主要有:站桩功、丹田内转、缠丝功、单式习练、盘架、推手、五脏养生之法。 

  桩功分站桩、行桩、化桩三种境界,由于层次不同,要求也有所不同。站桩是修炼太极内功的最佳办法。通过站桩的训练,能够调节自身的阴阳平衡,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人体各系统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同时,站桩能培养人体内在潜力,蓄力于全

身。站桩时,通过不断地协调内、外三合(即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可求得周身浑圆整体之力,再通过舒筋、开骨、透肌肤、气血鼓荡通周身的独特训练,即可迅速加强自身的抗击打能力和高强度的发放能力。通过站桩的训练,还能

强化神系统的功能,锻炼神经末梢,使习者触觉灵敏、有感皆应,为最终达到一触即发的上乘境界,要下坚实基础。 

  丹田功是陈氏太极拳的核心功法之一,历代拳家对丹田功极为重视。拳谱有云:“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丹田内转是丹田功法的重中之重,它是以丹田为枢纽,与腰同步旋转,并以其为轴带动周身气血走遍四肢百骸,贯通五脏六腑,形成周身整体的旋转运动。

丹田内转是以人体中脉为中心,做平圆、立圆、纵圆旋转,顺、逆时针练习。通过丹田内转的练习,在盘架时方能做到气沉丹田与所转丹田相互配合。拳家有云:“引化转换、开发呼放、击打跌拿,均在丹田转换一瞬间。”由此可见,丹田内转在陈氏太极拳中的重要性。根据历代太极拳师的经验和本人练拳体验,丹田功在陈氏太极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灵魂,不懂缠丝劲可以说不懂陈氏太极拳。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浑身俱是缠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于肢。”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得太细,以上

各缠法无非是顺、逆缠法的表现形式,只要顺、逆缠法搞懂,其他缠法则迎刃而解。缠丝劲并非单一的肢体螺旋缠绕,而是意念为先,内气随着旋转,行于周身,达于四肢,落于丹田,是一种内外结合的螺旋缠绕运动。在运转时,应上下相随,周身一动无不动,使各个关节协调统

一、节节贯通,周身拧成一股绳,也就是通过意与气贯通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强化五脏六腑。 

  习练单式必须严格遵守陈氏太极拳的原理,遵守前人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一步一个脚印来验证。初学入门时必须有明师指导,俗话说:“入门引路必口授,学拳容易改拳难。”一旦养成不良习惯,将对以后的习练带来极大的隐患。初学者必须搞清楚每一式的来龙去脉,要明确每一式在运动中虚实变化、方位、角度、拳法的运行路线。行拳时主要掌握头、胸、腰、背、肩、肘、胯、膝、足的基本运行原理。 

  陈氏太极拳的盘架是太极十三势中的八门五步、折叠转换、虚实变化的整体训练。盘架时,首先要明白八门五步的内容,所谓八门是指棚、履、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基本劲法。值得注意的是手分八门、身分八门、脚分八门,上、中、下八门合一。五步是指前进

(火)、后退(水)、左顾(木)、右盼(金)、中定(土)五种步法,这是初学太极拳必须了解的内容。在此阶段必须明白五步的明确作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应严守规矩,逐一练习,在演练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陈氏太极拳“金刚捣

碓”一式中,两手一起一落,即分棚、履、挤、按,一个左旋、右转,即包含采、挒、肘、靠。了解基本劲力后搞清楚每一式的技击含义,仔细揣摩力起于何处,落于何处。在行拳时处处以意为先,每一招、每一式时时意在与人实作,也即是前贤所说:“盘架即为打手,打手即为盘架。”另外,在盘架时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暗含着折叠转换,习者不可不知。折叠包括:胸腰折叠、脊腹折叠、四肢缠绕折叠。不懂折叠周身就如铁板一块,陈氏太极前贤早有名言:“不知折叠枉学艺,转换全在折叠中。”同时折叠与松紧开合、开发呼放也有直接关系。在实作中,双方接触的一瞬间,劲力的转换起着决定的作用,只有得到明师的指点和自身的体悟,方能领悟其真正的内涵。 

  在盘架时,还应注重虚实的转换。虚实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的,如太极拳要求含胸实腹,含胸是一虚,气沉丹田是一实,这样才能使重心下沉,做到上轻灵、下沉稳,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这是人身整体的虚实,但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只是相对的。在盘架时,虚实的转换都是通过折叠运化,及腰胯与裆部和四肢的放置来完成的。虚实中含轻、重、浮、沉的问题,每种又含双、偏、半三种,其中最常见的弊病是双重和双浮。有实无虚为双重,有虚无实为双浮,学者切不可忽视。 

  推手是检验拳法的最佳方法。盘架是知己的功夫,推手是知彼的功夫。在太极拳盘架有一定体悟后,应多做推手练习。首先练习“听”劲,与对方搭手接触,运用神经末梢感觉对方力的大小、轻重、虚实的变化,沾敷于彼身皮毛之上,随彼动而动,随彼变而变,顺其来势迎而

合之。于推手之中,验证盘架中的每一式是否合乎规矩,充分体悟盘架及推手的内涵,直至完全无误时,方可过渡到实作。前贤创编的拳法都是通过实践得以验证的,只有遵循规矩,切身体验,方可一步一步提高自身的层次,万不可别出新裁。以上只是初级推手的基本要求。 
 

 昔日董英杰先生指出:“练习太极拳分文武。能养身不能打人者文功也;能打人不会养身者武功也;能养生又能对敌,才是真正的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实为养练并行的上乘拳法。 

                                          、陈氏太极拳的技击特点 

    太极拳是拳术。除了具有保健功能外,兼有技击的功能。太极拳动
作缓慢,柔和、圆活,故有人怀疑它的技击作用。但打手歌明确指出:“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金”。凡是学过太极拳推手的人,都能切身体会到。但也有人因体会到太极拳推手的效果,以为太极拳的推

手技击方法很神秘,其实不然,完全有科学根据,可以用科学原理来加以解释,说明如下: 

    (一)以柔克刚 

    太极拳行动所用的:“刚”与“柔”,是两种劲(或称为力,下同)。一种带有对抗性的,不论其劲是大是小,都称为刚劲。随着对方来劲的大小而伸缩,没有对抗性的都称为柔劲。太极拳灵活地运用刚柔两个劲,随势变化,成为太极拳技击的重要;刚劲与刚劲对抗,力大者得胜。遇刚劲而无法灵活变化不能迎接转变其锋芒的方向,只用力对顶,这称为死劲,与此相反,则称为活劲。死劲和活劲较量,常被活劲带引落空,招致失败。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叫做“以柔克刚”。 

以柔克刚的运用,是在与人交于时,既要用人刚我柔的“走劲”去引使对方落空,又要会趁势用“粘劲”去取得“我顺人优势。不能只知道对方用力,我也用力;见人抢先,我也抢先。否则,就会形成力小的输给力大的;手慢的输给手快的。这样就违背了太极拳以柔克刚的原则。太极拳处处讲柔化,首先要避免这种不必要或不利于己的冲突。如果只知退避不会追击,也不符合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道理。太极拳之所以用太极为名,就是符合太极图的形象。它用劲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即太极图形象表示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的。太极拳学说含义至关重要,千万不要忽视。 

   (二)以静待动 

    陈氏太极拳技击,并不主张采用“先下手为强的主观手法,而是在听出(这是交手时的感觉 ,术语叫做听劲,是用身手上感觉去听对方劲路)对方真正动向以后 ,用“后发先至”的还击方法。这种击法首先要求自己保持镇静听任对方争先出手和出劲后,方可还手。如来势较猛可用化劲引进落空,履采二劲就可择用。如不要他近身,也可乘他未至而用棚劲截之,或者乘对方第一劲已过第二劲尚未发劲的空隙而发劲击之。

    拳术的虚实,蕴藏在“劲”中,不表现于外形。对方蓄劲未发时,如不能掌握对方虚实,就不宜追击。如对方是实,但有收缩余地时,也不宜贸然追击。;否则,会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在上述情况下,要任由方先发动,让对方力点逼近时再用逆来顺受的的方法,将对方引进我攻

击范围之内,然后还手发劲取胜。进行还击这种击法,要求极度镇静做到知己知彼。


    总之要在对方不及转变或者陷入劣势的时候,给以迅速的打击。打
手歌中所说的“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就是指“以静动”、“后发先至”而言。这一优点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一是待机而动,容易击中对方;一是万一击不中时 ,由于对方已处于被

动地位,也不致受到对方的还击。


   (三)以小胜大 
   

    太极拳所用拳术,表现于外形的称之为“着”,蕴藏于内的称之为“劲”。“着”与“劲”相合在一起的运用,即为太极拳术。太极拳术擅长于大力胜小力,这种技击方法,有力学上的根据。用“着”这种动作加在对方的动作上,再相应地增加或减少自己的劲,使对方的重心偏

失,或先“化”后“粘”,使对方处于不利的被动地位,即顺势打击,因而以力小胜大力,占取优势。对方失败的原因,是重心失去平衡,立身不稳,故一拨就倒。这种以小胜大的妙手,绝不是硬打硬手法所能做到的。 拳论中所说的“四两拨千斤”并不是夸大,在对方重心 极度不稳的时候,只要轻轻一拨就倒,无需用很多力量 。有时只要大声一喝,也能使对方受惊顺势而倒。因为人身也是物体 ,不能不受重心的影响 ,而人是能自动的,乘他自动而加以打击,他就比不动的物体更容易失去重心 。这里面都有力学的根据,可以证明小力制大力的可能

性 ,绝不是这门拳术另有其他神秘作用。

    
   
(四)以退为进 

    以退为进,也可以说是以顺避逆。太极论说:“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入背谓之粘”太极拳用劲的方法,就是走与粘。走是化开对方,粘是制服对方。走和粘相互交替运用,就能使技击法千变万化,太极拳动作处处都是太极图的形象化,表现为圆形。在圆形范围内,包含无数走

与粘的变化,因此,随机应变最为重要。与对方交手时,要凭高度灵敏的感觉,掌握对方劲路的变化。这些变化的法则不外乎一个“顺“字。应付对方的方法,不是柔,便是刚。如双方都用刚劲相抵抗,这样就不顺。不顺便不能走,不能走便谈不上“化”,不能化,便不能粘,不能粘,便不能感触到对方的变动。没有掌握对方情况,贸然追击,如对方招架不住能占上风,招架得住就只能挨打。“走”是柔化之后,掌握了主动权,乘机贴进,控制对方。这两个方法在应用时,实际上是一个方法的两个侧面。通俗地讲,就是“以退为进”。避开对方实力,追攻对方的空档。 

    所谓“彼不动,己不动;”双方相持不下,则要应用以退为进的技击方法。因为双方相持,到一定时刻,总有一方先动,另一方就用“引落空”的手法,使对方落空而还击。如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法,对方仍是不动则出手实打,对方接手应即变成虚手,把对方的劲

出来,借对方的劲还击。 

    太极拳技击的另一特点是动作走弧线,走弧线的道理是便于动作中由柔转刚和由刚转柔。用劲时刚柔循环和走粘交替,都以圆形动作为基础。走弧线并不比走直线慢。因为弧线动作可随处转变,有时反比直线些。所谓“后发先至”,便是从这当中得来,功夫越深,走得弧线越

短,甚至只有弧线意味,而难看出弧形的动作。 

   这种“曲中求直”的方法,粗看起来好似遇缓,但实际上则是“后发先至”的主要关键所在。至于走与粘所以要循环运用,简单说来,只是教人在交手时先要顺着来劲的方向,用“走”法引进落空,以避免冲(即是避免损伤),然后再顺着走化以后的余势,随即用粘法遏制对方转变以造成我顺人背的优势。此时,如果对方还想勉强挣扎,便可越越紧,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若再趁势发劲,对方在劣势下无法还手,很难逃避打击。如果我的粘法遏制不住对方,便不可冒昧发劲,应当放任对方转变,并继续用走用粘去造成优势,方可发动打击。当然,功夫较高的技击家,只要用一次走料便能把对方击中。但在练功时,在循环运用上去力求熟练,以养成“以退为进”的习惯,方能在应用时得到有胜无败和虽败不伤的保障。这与硬打硬进缺乏安全保障的方法来比,就不难看出以退为进的方法确是技击上一个极大的优点。 
            

                                                                                                                                                    崔勇 /         

                                                                                                          2010年1月25日